浙皖閩贛四省邊沿瓷文明沙龍活動在衢州市水亭門前史文明街區國瓷館舉辦。來自浙皖閩贛四省的瓷文明專家、非遺傳承人、製瓷企業家齊聚一堂,將萬千釉色、瓷上風華,鋪陳三衢大地。
沙龍論壇細竹擊甌,叮叮咚咚,如玉珠跳蕩。現場的瓷樂扮演仿佛給這場瓷文明沙龍論壇註入了瓷的靈動和清雅,在碰撞激蕩中,盡顯唐代詩人溫庭荺筆下的擊甌雅韻。
沙龍上,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文明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呂成龍和浙江省非物質文明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許林田分別帶來了《略談怎麽從款識判定古陶瓷》《從宋代五大名窯談浙江陶瓷的傳承開展》兩大主旨講演,上溯千年不熄的窯火,下續瓷脈的綿延傳承,觀照當下的復興創新。
我國是瓷器的發源地,誕生於浙江上林湖畔的越窯是我國的母親瓷;瓷都景德鎮早在唐宋時期已是行銷全球的「潮品」生產地;建盞因茶而興,至宋達到高峰,盛名定格在兩宋的前史畫卷中;婺州窯創燒於東漢,盛於唐宋,主要分布於浙江金華、衢州區域,也是當時重要的青瓷窯系,與越窯、甌窯同為龍泉窯的前身;衢州窯是婺州窯的中心產區,後來開展出婺州窯的重要支脈衢州瑩白瓷,自明代開化龍坦窯始燒白瓷。
擊甌扮演遙看浙皖閩贛四省邊沿,自古以來,文明資源豐富,地域特征明顯,瓷脈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早在宋元時期,在浙皖閩贛一帶已構成幾大瓷業文明圈交叉堆疊的壯觀現象,及至今天,窯火仍然不熄。
來到本次沙龍現場的有多位瓷界大咖,其中就有婺州窯國家級傳承人陳新華,福建建盞國家級傳承人孫建興、越窯秘色瓷代表性傳承人聞長慶、景德鎮市「3+1+X」工業高層次人才、景德鎮傳統小巧瓷製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余望龍、衢州火神瓷業基地副總經理尹燁等。他們就「年代回憶走進日子」的主題,進行了一場古老瓷文明於當下審美日子的腦力激蕩。
亮相杭州亞運會的國瓷「高節」系列而沙龍上亮相的一抹瓷色,恰恰成為沙龍閑談中的一個實例註解,它們是剛剛在杭州第 19 屆亞運會上作為國宴用瓷亮相的「高節」系列,由半閑堂·衢窯創製。
衢窯研究院院長湯偉現場分享了「高節」系列國宴用瓷的創製進程——「至簡至美」的宋韻美學風範器形,「雨過天青雲破處」的經典純粹之色,擇「竹」為寓象的創新規劃,該系列用瓷的規劃製造耗時一年半,嚴格按照國宴規範規劃研製,以100%原礦質料、100%純手工、100%古法技藝燒製而成。
「龍窯無聲,留下傳世的風采……緘默沈靜了千年,咱們窯望未來。」沙龍上,衢州市柯城區委宣傳部選送的文藝節目《窯·望未來》用一場歌舞無比生動地展示了瓷脈流動下,未來鄉村的誇姣畫卷。
沙龍現場展陳著來自大師的作品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近年來,衢州高度重視以「南孔文明」為中心的文明工業開展,不斷加大對優秀文明企業的扶持培養,而瓷文明和相關的工業文創,正在成為一張為「文明衢州」建造打造影響國際的金手刺。本次活動將充分發揮衢州四省邊沿文明文明橋頭堡的引領作用,凝聚四省邊沿文明傳承力量,促進四省邊沿文明傳承與文明交流,走上一條文明引領城市開展的復興之路。
本次活動由中共衢州市委宣傳部、衢州市新聞傳媒中心、衢州市文明廣電旅遊局、衢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衢州市文明高地金手刺暨城市品牌工作專班、中共柯城區委宣傳部、柯城區文明和旅遊體育局、柯城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